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与利用
总学时:24 实验学时:14 学分: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开课学期:每年秋季学期
适用学生:大三、大四学生 开课单位:图书馆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信息检索是借助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开设的一门为二十一世纪建设者必备能力之一的课程,本课程理论上涉及许多信息检索方面抽象概念,实践上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创新研究培养熟练检索文献的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能。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熟练运用数据库检索工具查找文献;围绕特定课题,综合运用多种检索工具检索相关文献,并能初步写出相应的研究评述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先修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到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和表格编辑处理方法,以及网络、数据库使用技术,为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奠定了基础。信息检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能力,并无特定的后续课程。
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①国内主要的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②国外主要的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③全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及其使用。
④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何获取学位论文、标准信息和科技报告信息,如何获取专业文献信息。
3.课程教学方法:
①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训练学生实际检索能力,通过引入大量专业检索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教学配合上机实际操作训练,理论与上机比例为1:1,强化学生检索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信息素质教育 授课学时:1学时(理论)
本章重点:信息素质的定义、构成及意义,信息检索教育的定义、目标及改革方向
第二章:信息概述 授课学时:1学时(理论)
本章重点:信息的概念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信息、知识、情报与文献的关系;信息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 工具书检索 授课学时:2学时(理论)
本章重点:工具书的种类
第四章:数据库检索 授课学时:2学时(理论)
本章重点:数据库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点和检索词、数据库检索技术、布尔逻辑检索。
第五章:图书馆文献检索 授课学时:2学时(理论)
本章重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图书的排序与检索方法、OPAC查询系统功能。OPAC系统查询各类文献并上架获取。
第五章:图书馆文献检索 实验学时:2学时
本节重点:以本馆为例实操找书,每名学生找3--5本书(1--6空间)。学生只需拍照,无需下架图书。
第六章:主要中外文数据库 实验学时:6学时
本章重点:中国知网基本用法、全球学术快报、超星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博看网、畅想之星电子书、翼狐设计学习库、歌德电子书、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中科考试库;思政微课数据库(拓展“红色讲堂”数据库)
第七章: 搜索引擎 实验学时:1学时
本章重点:常用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百度学术、百度高级检索、360高级检索)
第八章:开放获取资源 实验学时:1学时
本章重点:开世览文 OA资源、开放的图书、期刊、教育资源、专业网站。
第九章:信息检索技巧 实验学时:2学时
本章重点:撰写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检索实例)
全面复习: 授课学时:2学时(理论)
考试: 实验学时:2学时
四、总学时分配表
课程总学时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10学时,上机操作学时1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 学 时 分 配 | |||
理论 | 上机学习 | 课堂考试 | 其他 | |
第一章信息素质教育 | 1 | |||
第二章信息概述 | 1 | |||
第三章 工具书检索 | 2 | |||
第四章 数据库检索 | 2 | |||
第五章 图书馆文献检索 | 2 | 2 | ||
第六章 主要中外文数据库 | 6 | |||
第七章 搜索引擎 | 1 | |||
第八章网络开发资源获取 | 1 | |||
第九章 信息检索技巧 | 2 | |||
复习课 | 2 | |||
考试 | 2 | |||
小 计 | 10 | 12 | 2 | |
合 计 | 24学时 |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信息检索与利用》海涛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注:缺课一次扣3分;缺课4次以上即8学时(包括4次),视为自动放弃《检索课》,无成绩。实验找书占3--5分(每找到一本书得1分)